
图片
【传统文化】5首“幽默风趣”的古诗词:——古人是如何用诗句记录喜怒哀乐的 谈起古诗词,总让人想起“举头望明月”的思乡,“大江东去”的豪情,或是“相见时难”的缠绵。 但其实,古人也爱用诗句“开玩笑”——调侃生活的琐碎,自嘲境遇的窘迫,甚至把喜怒哀乐藏在俏皮话里。 这5首幽默诗词,就像古人的“生活日记”,让我们看见他们如何用笔墨记录烟火气里的悲欢。图片
—01—《猪肉颂》宋·苏 轼 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 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 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 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 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 苏轼被贬黄州时,日子清苦,却盯上了当地“价贱如泥土”的猪肉。他调侃说,富人嫌它粗鄙不肯吃,穷人又不懂怎么煮,反倒成全了自己。于是琢磨出“慢着火,少着水”的炖肉法,每天吃一碗,还得意地说“饱得自家君莫管”。 诗里没有“怀才不遇”的悲愤,反倒像个美食博主分享菜谱。 这份把贬谪生活过成“吃货日常”的幽默,藏着苏轼的生存智慧——人生难免遇低谷,与其愁眉苦脸,不如从一碗炖肉里吃出满足。 原来“喜”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狂喜,也可以是在困顿中找到的小确幸。图片
—02—《戏赠杜甫》唐·李 白饭颗山头逢杜甫,顶戴笠子日卓午。借问别来太瘦生,总为从前作诗苦。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,被写成了一段带着“损友”气息的佳话。 诗里说,在饭颗山头见到杜甫时,正是正午烈日当空,他戴着斗笠,模样清瘦。李白半开玩笑地问:“老兄,怎么瘦成这样?怕是从前写诗太拼命了吧!” “作诗苦”三个字,既是调侃杜甫为诗憔悴,又藏着知己才懂的心疼。李白向来狂放,却会留意到杜甫的“瘦”,用玩笑话点出对方对诗歌的执着。 这种“损你却懂你”的幽默,是古人记录“友情之喜”的方式——真正的朋友,从不会说客套话,却能在一句调侃里,藏尽彼此的默契。图片
—03—《自嘲》宋·陆 游少读诗书陋汉唐,莫年身世寄农桑。骑驴两脚欲到地,爱酒一樽常在旁。老去形容虽变改,醉来意气尚轩昂。太行王屋何由动,堪笑愚公不自量。 陆游晚年写这首诗自嘲,把自己活成了“段子”:年轻时觉得汉唐诗文都一般,老了却成了农民;骑驴骑得脚快沾地,喝酒却总不离身;老了模样变了,喝醉了依旧神气。最后还调侃愚公:太行王屋山哪能动?愚公也太不自量力了。 诗里的“自嘲”藏着对人生的释然:年轻时的傲气、中年的奔波、老年的平淡,都成了玩笑的素材。 这种把“失意”嚼碎了写成幽默的智慧,是古人对“人生之惑”的记录——难过时不必哭天抢地,笑着笑着,或许就懂了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。图片
—04—《西江月・遣兴》宋·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,要愁那得工夫。 近来始觉古人书,信著全无是处。 昨夜松边醉倒,问松我醉何如。 只疑松动要来扶,以手推松曰“去!” 辛弃疾的醉态,是把心事藏进荒唐里。喝醉了就贪片刻欢笑,说“哪有工夫发愁”;读古书读到怀疑人生,说“全是骗人的”;醉倒在松树边,竟问松树“我醉得咋样”,我疑心松枝摆动要把我扶救,连忙用手一推说:“去!” 这疯癫的醉态里,藏着多少清醒的无奈?他不是真的笑,是借酒遮愁;不是真的骂古书,是恨自己“壮志难酬”;推松的“倔强”,是不肯在失意里示弱。古人记录愤懑,从不是号啕大哭,而是像这样,用醉后的“胡言”,说尽清醒时不敢说的话。图片
—05—《责子》魏晋·陶渊明白发被两鬓,肌肤不复实。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阿舒已二八,懒惰故无匹。阿宣行志学,而不爱文术。雍端年十三,不识六与七。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栗。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。 陶渊明写儿子,活脱脱一个“无奈老父亲”。 头发白了,身体衰了,可五个儿子没一个爱读书:阿舒十六岁了,懒得出奇;阿宣到了学文的年纪,偏不爱笔墨;雍和端十三岁,竟还认不清六和七;最小的通子才九岁,整天就知道找梨和栗子吃。最后叹口气:“既然天意如此,还是喝酒吧!” 这“吐槽”里藏着多少温柔? 他写儿子们的“顽劣”,没有疾言厉色,反倒像在说“我家这几个小捣蛋”。最后那句“且进杯中物”,哪是真的“认命”,分明是父亲对孩子的包容——古人记录亲情,从不是 “望子成龙”的焦虑,而是带着笑接纳孩子的 “不完美”,把期盼藏在酒杯里,一饮而尽。 这5首诗词像极了古人的“朋友圈”——苏轼晒美食,李白调侃老友,陆游自嘲老年生活,辛弃疾酒后“发疯”,陶渊明吐槽娃不读书……原来千年前的喜怒哀乐,和我们并没什么不同。 下次当你被生活“暴击”,不妨学学古人: 困顿时,学苏轼炖碗肉,吃饱了再愁; 郁闷时,像辛弃疾对松树耍个酒疯; 被娃气到,就默念陶渊明的“且进杯中物”…… 无论时代怎么变,“笑着面对”都是最动人的生活哲学。能把日子过成段子的人,才是真正的“生活家”啊~图片
—The end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