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(13)
公元前627年,雄心勃勃的秦穆公趁着晋国国丧之际,决定派兵偷袭郑国。然而,秦军刚出发不久,就遭遇了一道天然屏障——险峻的崤山。
崤山山脉从中裂开,两侧悬崖峭立,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,地势险要,被称为崤函古道。这条古道是连接关中与中原的唯一要道,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秦军若想攻打郑国,必须穿越这条险路。他们从雍都出发,先渡过黄河的茅津渡口,再经过潼关、函谷关、硖石关,穿越渑池、义马、新安,最终抵达洛阳,才算走出这条险峻的山道。之后,他们还需翻越伊阙山和轘辕山,才能进入平坦地带,驰骋中原。
(图:如今的函谷关城楼是根据成都青羊宫汉墓出土的砖雕图案复原而成,极具历史参考价值。关楼为秦汉风格的三层双门双楼悬山顶式建筑,楼顶装饰着丹凤,因此又称“双凤楼”。)
崤函古道的险峻之处在于它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。崤山山脉西接秦岭,东连邙山,南靠伏牛山,北临黄河,主峰高达1900米,绵延四百八十余里,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黄河岸边,阻隔了关中与中原的交通。在古代,没有现代的开山工具,道路只能沿着河谷修建。即便是今天,这条古道仍是交通建设的难题——310国道、连霍高速、陇海铁路、郑西高铁等现代交通线,都不得不穿越这片险地。
展开剩余74%如果有机会沿着古道探访,或许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。这里曾是无数战士浴血之地,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真正体会战争的残酷。正如古诗所言:“九里山前古战场,牧童拾得旧刀枪。”或许只有当你偶然捡起一支锈迹斑斑的箭矢,或发现一座无名战士的荒冢时,才会感慨:一将功成万骨枯,再伟大的功业,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流逝。
就在这样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,一支长长的队伍正艰难地行进在古道上。大雪刚过,山路湿滑,两侧峭壁高耸,抬头只能望见一线蓝天。战马喘着粗气,许多士兵不得不下马推车前行。
这支队伍正是秦穆公派出的三万精锐,由三位将领率领:百里奚之子孟明视,以及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。
西乞术搓了搓冻僵的脸,抱怨道:“咱们在这鬼地方走了快十天了,怎么还没走出去?再这样下去,我非疯了不可!”
白乙丙抬头看了看狭窄的天空,叹道:“这地方太险了,要是有人埋伏,咱们恐怕一个都活不了。父亲说这里可能是我们的葬身之地,该不会是真的吧?”
孟明视闻言大怒,呵斥道:“胡说什么!晋国人哪有这种本事?再说,我们的斥候又不是摆设!再敢扰乱军心,军法处置!”
西乞术不敢再多言,只得催促队伍加快速度。几天后,秦军终于走出崤函古道,进入周王室的领地——洛邑。
按照周礼,诸侯军队经过王城时,必须卸下盔甲、收起兵器,士兵需下车步行,并向王城行礼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“过天子之城,宜橐甲束兵,左右皆下,以为天子礼。”然而,秦军却显得极为轻慢。
当三百辆战车经过王城北门时,士兵们只是敷衍地摘下头盔,嘻嘻哈哈地挥手致意。尤其是先锋将领褒蛮子,刚下车行礼两秒,就迫不及待地跳回战车,得意洋洋地喊道:“怎么样,我这身手够帅吧?我先走一步,你们慢慢追!”
其他将士见状,纷纷效仿,争先恐后地跳上车,御者们兴奋地大喊:“快上车,老司机带你们飞!”一时间,王城下“飞人”无数,战车疾驰而过,只留下一群步兵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赶。
秦军之所以如此放肆,一方面是因为在崤山憋了十几天,好不容易上了大路,自然想飙车发泄;另一方面,周王室早已衰落,礼制崩坏,他们不守规矩也不会受罚。
然而,这一幕却被城墙上的一老一小看在眼里——周襄王派来观察秦军的王子虎和他十岁的儿子王孙满。
秦军离开后,王子虎向周襄王汇报:“秦军骁勇迅捷,此去必能大胜,郑国恐怕要遭殃了。”
王孙满却摇头笑道:“我看未必。”
周襄王饶有兴趣地问:“哦?你这小娃娃有什么高见?”
王孙满一本正经地答道:“秦军轻佻无礼,既无谋略,又无戒心,一旦遇险,必败无疑。”
周襄王点头赞许:“说得有理。若真如你所言,寡人就把心爱的宝剑赏给你!”
王孙满高兴得跳起来:“一言为定!这次我赢定了!”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