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提起中国近代最出名的科学家,非钱学森和杨振宁莫属,这两个名字可是绕不开的。
一个被称作导弹之父,另一个拿了诺贝尔奖,很多人喜欢拿他们比一比,问谁更了得,谁的贡献更大。
其实,这类问题常常有点片面,要想比较两人的差距,可不能只盯着谁拿了奖,谁更出名,而是得看他们最终走到了哪一步,也就是说,他们的归宿到底在哪儿。
钱学森出生在1911年,杨振宁比他小11岁,1922年出生。两人都出自书香门第,从小就沾染不少学问,一个在上海长大,一个在合肥念书,后来因为战乱的关系,不得不辗转奔波,继续他们的求学之路。
抗战一开打,许多高校都纷纷往外迁,像清华、北大、南开这几所名校就都搬到昆明,组成了西南联大。钱学森和杨振宁都在这所临时学校里待过一段时间,虽说他们碰面的次数不算多,但那段时候的学习氛围对他们的成长可是起了不小的影响。
钱学森在1935年就去了美国,那会儿他还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。他最开始在麻省理工学习,后来又转到加州理工学院,师从那位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大师冯·卡门。在航空航天这个圈子里,冯·卡门可是数一数二的权威人物。
钱学森跟着冯·卡门学习,没多久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。当时美国正值二战前夕,大家都特别看重航空、导弹和火箭这些技术,钱学森不仅搞出了“卡门—钱公式”,在火箭推进和导弹弹道设计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突破。
正因为这些业绩,他在1949年就成为加州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。
杨振宁是在1945年飞到美国,比钱学森整整晚了整整十年,去了芝加哥大学,跟随费米学习。对于物理界的人来说,费米的地位不用多说,是提出原子堆原理、推动原子弹计划的核心人物之一。
杨振宁在这儿专注于理论物理学,研究粒子和量子场这些基础学科。1948年拿到博士学位后,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,这个地方可是非常有名,曾经是爱因斯坦工作的地方。
杨振宁这回儿很快就和李政道搭档,提出了个挺有争议但影响深远的理论,关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。这一番说法一出来,整个物理圈都为之一振。1957年,他俩也因此摘得诺贝尔奖,成为首批华人科学家中获此荣誉的佼佼者。
从这些情况来看,钱学森和杨振宁起点都挺高,一个在工程技术方面打出了名气,另一个在理论物理界拿到最高的奖项,但他们的人生路在1950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
到1950年的时候,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,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科技人才真是少得可怜。钱学森作为个真正的爱国志士,心里一直惦记着为祖国效力,只不过有个难题,他的专业太敏感,涉及军事、火箭、导弹方面的内容,美国政府根本不让他走。
当时钱学森在洛杉矶准备登船回国,没想到居然被美国海军情报局给逮住了,接着就被软禁了整整五年。这五年里,他的行动受到了严苛的限制,生活环境也不怎么样,甚至还出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一些困扰。
美国政府担心他把核心技术带回中国,所以一直不愿放人,可偏偏又没有啥确凿证据证明他有罪。这种挺尴尬的局面,竟然持续到了1955年。
那会儿,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开会谈判,中国方面提出拿释放11名美军飞行员来换取钱学森回国,结果就促成了他的归来。这件事在当时的国际新闻里也被报道过,算是冷战时期两国少见的互换事件之一。
钱学森一回到祖国,并没有像有人想象的那样坐享荣誉和优待。他被派到戈壁滩,参与组建国防部五院,也就是后来我国航天事业的起点。那会儿条件特别差,设备很落后,缺乏人才,很多设计图纸都得用手工画出来,计算也是靠算盘来完成的。
就在这样的条件下,他带领团队一点点摸索,从无到有,研发出了属于中国的导弹、卫星和核武器。1960年,东风一号导弹顺利试射成功;到了1970年,“东方红一号”升空发射,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。
在这些项目中,钱学森的作用特别重要,主要负责技术路线、系统架构以及人才的培养。
杨振宁在50年代中期正值事业的巅峰时期,除了获得诺贝尔奖之外,他还在60年代提出了非对易规范场理论,这个理论后来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要基础之一。
他还在美国创办了自己的理论物理研究机构,培养了许多学生,名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国际物理教材和论文中,算得上是国际物理圈里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之一。
虽然杨振宁在事业上挺顺利,但他也没有彻底和中国脱离关系。到了1971年,中美关系慢慢搞好了,他算是最早一批去中国访问的科学家之一。
那会儿中国的科技条件真是挺艰难的,不过杨振宁走访了不少科研机构,看到中国科学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能搞出“两弹一星”,让他觉得特别震撼。从那以后,他多次回中国访问,推动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,还鼓励在海外的华人科学家回来为国家服务。
1999年,他正式回到清华大学当老师,舍弃了在美国的高薪和优厚条件,开始教授基础物理知识。这一决定可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后,觉得自己在国内能发挥更大的作用,所以才做出了这个选择。
他在清华设立了办公室和资料室,还捐出了大量的手稿和资料,为后辈留下了珍贵的宝藏。2015年,他放弃了美国国籍,成为中国公民,2021年又把自己一生收藏的科研资料全都捐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。一直到2025年10月18日,他在北京去世,安详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。
他们之间的故事其实并不是谁更厉害,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。钱学森在最辉煌的年华,舍弃了国外的一切条件,回到祖国,投身于最艰难的研发阶段;而杨振宁虽然长时间待在美国,却在晚年坚定地回到国内投身教育事业,真正实现了落叶归根。
他们的最终归宿虽然各有差异,但都坚持把自己宝贵的晚年献给了祖国。
有些人总喜欢拿诺贝尔奖说事,觉得得了奖的人就更厉害,其实这种想法有点片面。杨振宁拿了奖,但他也曾提到过,没有中国强大的科研体系支撑,后续的科学发展也很难继续。
虽说钱学森没拿诺贝尔奖,但他所做的那些事情,去年美国曾把他软禁了五年,这就能体现出他对国家的重要性。
两位都把自己的归宿选在了中国,只是走的路线不一样。钱学森是提前回来,扛起了最早那批打基础的重任;杨振宁则是在晚年回国,专注于培养年轻一代和促进国际交流。这两种方式没有孰优孰劣,最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
科学可不光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,也不是靠一堆奖项和论文堆积出来的。
这两位杰出的科学家,都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归属地,那就是中国。
炒股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