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超过60%的私募机构选择重仓过节,北向资金单日成交占比突破12%,两市成交额一度冲上2.34万亿元——国庆长假结束后,A股市场正式迎来4000点攻坚战。这一整数关口不仅是技术阻力位,更是市场信心的分水岭。 能否突破,取决于三大核心逻辑的共振效应。
政策与盈利的共振效应,是市场突破的基石
当前宏观环境呈现“内外双松”格局:美联储降息周期已开启,市场预期年内还有5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;国内政策工具箱持续发力,从消费贷款贴息到中长期资金入市,从特别国债投向科技升级到“反内卷”政策,形成密集利好。企业盈利数据初现改善信号: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.4%,结束此前负增长局面。 三季报若延续这一趋势,将强化市场上涨动力。 但风险在于,若政策效果或盈利改善不及预期,突破将缺乏支撑。
量能配合决定突破力度,增量资金结构悄然变化
历史数据显示,4000点关口需要持续放量配合。 7月份指数震荡时,日均成交额仅1.4-1.5万亿元,而节前市场成交额一度冲上2.2万亿元,显示资金回流迹象。 资金结构出现关键变化:私募机构重仓比例超六成,两融余额突破2.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;北向资金虽短期波动,但全球流动性转向宽松背景下,外资回流预期增强。 有效突破需成交额稳定在1.6万亿元以上,且增量资金需来自长期配置性资金而非短期杠杆资金。
市场主线的清晰度,是凝聚人气的关键
当前板块轮动加速,但机构共识指向“科技+低估值蓝筹”双主线。 近六成私募看好AI、半导体、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成长板块;同时,低估值资源与非银金融板块获资金布局,如节前锡业股份涨停,华泰证券等券商股获低吸。 若热点持续杂乱轮动,市场难以形成合力。 主线清晰度将直接影响赚钱效应扩散和场外资金入场意愿。
技术面与历史规律提供参考,但风险不可忽视
从历史数据看,近十年国庆后5个交易日沪指上涨概率超60%。 当前指数处于波浪理论3浪主升阶段,突破3809点颈线位后,理论目标指向4200点。 但风险信号同样明显:部分科技股估值已透支未来业绩,寒武纪等龙头股市盈率超500倍;MACD指标出现顶背离,若量能无法维持2.5万亿以上水平,突破可能演变为“假突破”。
机构策略现分歧,操作需平衡攻守
乐观派如中信证券认为“政策底+估值底+盈利底”三底共振,4000点是牛市第一目标;谨慎派如中金公司建议控制仓位至7成以下,等待经济数据验证。 平衡策略则推荐“哑铃型”配置:一端布局高股息资产(煤炭、公用事业)防御,另一端聚焦AI算力、半导体设备等政策支持领域进攻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炒股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