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4年4月7日,北京,耶伦在会见中方高层后对媒体表态,话锋更硬,频频提“产能”和供应链。会场不远处,两国工作组还在续谈,节奏不快,但没停。
很多人以为,她情绪上来,是因为中方不让步。这个判断只对了一半。更深的刺激在于,中方把手里的监管和供应杠杆,摆到了台面上用;是按程序来、公开来,用得明白。
先说一句,网上流传的“10月15日当面下令查英伟达”的说法,至今没有权威文件或记录。作为记者,我没在美方简报、我方公告里找到对应信息。大家把它当段子看更稳妥,别当成已发生的事实。
接着看已发生的事。2023年5月21日,北京,国家网信办通报,美光产品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,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不得采购。因为这个,美国芯片圈立刻紧张,供应商和客户都开始重算风险。
然后是原材料阀门。2023年7月,我国宣布对镓、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,8月1日起执行;同年10月,又对石墨实施出口许可管理,12月起实施。结果很直接,上游要申报、要核查,节奏全在许可证上。
华盛顿也没停手。2023年10月17日,美国商务部更新芯片出口规则,堵上A800、H800这类“缩水版”的洞;2024年又多次微调。再说一句,这一轮是美国先卡中国高端算力的脖子,这是背景。
同样被夹在中间的,是英伟达这样的公司。一边是美国的新规越来越紧,另一边是中国的客户需求还在。它的产品、交付、合规,每一步都得踩点走,稍有差池就是订单和股价的波动。
还有平台公司。2024年4月24日,华盛顿,总统签署涉及TikTok的法律,给出剥离期限,不改就禁。因为这个,数字平台上的中美拉扯,从舆论到了法律,企业不得不两头做预案。
再看关税。2024年5月14日,白宫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加征关税至100%,同时上调电池、太阳能等产品关税。7月,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临时关税。结果是,车企的出口账本整页重写。
把镜头拉回去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华盛顿一场日美钢铁谈判,流传出美方把日方方案折成纸飞机扔回去的桥段。真假难考,但那种桌面上的傲慢,许多日本谈判者至今记得,这点在回忆录里能找到影子。
今天不一样。中国把可用的执法、许可、清单,摆在桌面,用公告和程序说话;你加名单,我也审产品;你卡设备,我就卡原料。这样做,姿态是公开的,路径也是可预期的,比桌下的小动作更直白。
也正因为这样,华盛顿的焦虑是真实的。企业被列管、被限制采购,股价会跳,律师团要加班,供应链要重排;而这些压力,会顺着捐款人、行业协会,传到国会和内阁。话语会更硬,动作会更密。
强硬有用,也有代价。针锋相对容易走到误伤,企业两边合规成本飙升,投资会缩手。好在,两国还保留了护栏:经济、金融、商务等工作组都在对接,热线不断,很多事可以在桌上掰手腕,不至于失控。
怎么把握火候?我看四点:一是选点出手,打到点子上,不一锅端;二是证据链扎实,程序完备,让各方服气;三是给市场明确预期和过渡期,别让企业无所适从;四是留台阶,给对方一个可操作的改法。
夜里十一点,北京亮马桥一栋写字楼,会议室里几盏台灯还亮着,桌上摊着贴满红黄便签的英文材料,角落的保温杯还在冒气,翻译的耳机静静放着。谁会先把新的底线写进正式文件?
炒股配资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